2017年6月23日 星期五

[Hachi] 良辰吉時


Hachi的系列停擺了好一陣子,也不是Hachi沒有貼出新作品,只是前陣子的作品比較偏私人,所以我就選擇不擺了。

今天是Hachi久違的作品,穿搭仍是展現自信美,表情是享受當下的氛圍,姿勢是萬種風情卻不落俗套,文字還是一貫的浪漫清新。

工作時極度認真、玩樂時絕對瘋狂、才華內涵其中、人樂觀又有自信。 在我心中,坐實才女之名!

照片取自Hachi臉書

願你沉醉在良辰吉時,
畢竟是花了一整個春天的浪漫,
萃取而成,
順便佐幾聲鳥語。


2017年6月22日 星期四

[心得] 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

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這本書名就有趣到會讓人想先拿起來看葫蘆裡到底在賣什麼藥,該不會是要勸敗每位媽媽的書吧? 看過簡介後知道,需要柏金包的媽媽果然不同凡響啊!

作者溫絲黛‧馬汀是一位人類學的專家,在結婚有小孩後與一般家長一樣為了孩子的將來,所以打算搬家至好的學區,而在紐約的他們就是要選擇上東區。上東區有什麼特別的嗎? 沒什麼,就只是富豪居住的地方,大家身家億來億去,永遠光鮮亮麗,就這樣而已阿。 初來乍到的下城區媽媽對於這區的文化(以媽媽圈為主)感到陌生和疑惑,甚至有衝擊感,於是發揮身為人類學專家的特長,在此區開始進行幾年的研究。

拍攝於20170622

平時我很少會翻閱人類學相關的書籍,感覺不是很硬就是很無趣,但是這本書用幽默風趣的筆法將大家印象中時尚之都中的翹楚---紐約上東區,當成研究對象比喻成部落,並且找出其行為與現象和世界各地人類學家研究的部落或是動物間行為的相似處,而且相似處所表達的義含竟也相差無幾。 由此可知,其實人類與動物間在表達感情和追求所有物時,所使用的方法和樣子其實是一樣的,不會因為地點的不同或是種類的不同而相異,基本上就是本能的做為,人也是動物的一種阿。

在書中,作者算是很鉅細靡遺的描繪了在上東區生活需要注意的事項,從身材管理、打扮穿著、使用配件、小孩的學校、到丈夫的社會地位等等,每項都是上東區媽媽會品頭論足的點,甚至會因為地位關係形成小圈圈而有意地排擠他人。  可能有不少女性本來對於豪門有很多美好的妄想,這本書可以先幫她們做好心理建設,因為.......你會發現,豪門生活不單單只是想像中少奶奶的生活,有更多的部分是需要費盡心思使用手段才能得到,少奶奶不是沒有煩惱,只是她們需要考慮的、擔心的與一般民眾截然不同。有人說:少奶奶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當。這句話一點兒也不假。

也藉由此書我得知多位人類學者,不再只有珍古德一位而已。而且也有提出一些理論,其中之一是焦慮的產生,與瘦是有著非常大的正相關。 我自己倒是很喜歡一句話:學科是看待事情的方式。換句話說,就是站在不同角度解釋事情的方法皆不同,不要以偏概全。

最後想說,本書帶給我的除了上面提及的那些衝擊和知識之外,我不禁感嘆原來時尚快速地推陳出新是有原因的,皮毛的需求沒有因為倡導的理念而減少也是有原因的。只要高端消費者的生活模式不改變,追求上流社會者會相繼模仿,我們生存的環境會因為奢侈而無法消化,會因為浪費而毀滅,而我們---人類,會沒有立足之地。




2017年6月13日 星期二

[文化][配音] 鈞窯之美---盤器

上次講解了鈞窯的由來與概況,接著就要介紹鈞窯的文物了。 首先登場的就是盤器

本來只想要單純配音就好,但是想想好像只有聲音沒有搭配圖片是否有些許單調與無意義,所以最後以影片的方式呈現。  

想說只是個圖片與旁白的結合,用MOVIE MAKER就好,但是沒想到比我想像的難用很多啊!!!(抱頭)  以前學生時期是用威力導演,真的好用很多,只是現在威導不知道被我丟去哪裡了,所以最近還是只能先用MOVIE MAKER撐一下了。
不知道到底哪裡出了錯,我在預覽的時候時間點抓得滿準的,可是輸出後卻有時間的落差,最後一段還重疊發音,我改到抓狂還是有相同問題,所以這篇我就先將就了。




旁白其實有說到一些文物的專有術語,我將在下面列出解釋方便大家理解。

↓↓↓↓↓ 文物解說  ↓↓↓↓↓
唇口:陶瓷容器口部形式之一。器口邊沿凸起一道渾圓似嘴唇的厚邊,故稱唇口。
平底:陶瓷容器底部形式之一。指整個底面平坦,無明顯起伏變化。有輕微弧凹的底形也可入平底範疇。唐以前,平底為陶瓷器最基本、最常見的底形,唐以後的部分罐、壺、缸、盤等器仍作平底。
圈足:陶瓷器足部形式之一,造型為平置的圓圈狀。圈足有高低深淺之分;足壁亦有薄厚之別。成型方法有鑲接和旋削兩種。
:食具,有陶、瓷製品。器形一般為圓形,敞口,淺腹,平底。
侈口:陶瓷器口部形式之一,也稱敞口。形狀為近口沿處逐漸開敞寬闊。
折沿:陶瓷容器口沿形式之一,造型為直口,向外翻折出一周窄沿,一般都有一道較硬的轉折線。折沿多出現在盆、盤、瓶、罐等器上。
口沿:陶瓷口部邊沿的統稱。不同時期的不同器物口沿形狀各異。口沿的形狀是鑑定器物時代及燒造地點的依據之一。
蚯蚓走泥紋:鈞窯瓷器釉面特徵之一。因施釉後晾坯乾燥不當,釉層產生裂痕,燒製過程中釉汁流入裂痕,形成如蚯蚓走泥後遺留的痕跡,故名。
斂圓口:陶瓷容器口部形式之一。多見於、缽、碗、罐等器,形象為口沿處漸向內收斂,有的器壁先向外撇,近口再向內斂。
銅釦:瓷器裝飾和修復的方法之一。大都用在瓷器芒口上,以金、銀、銅、錫等金屬薄片鑲口邊以遮無釉的芒口,或用在瓷器被磕傷的口沿處,為遮掩傷痕而加鑲。宋代定窯瓷器為遮蓋覆燒的芒口,也因應社會普遍追求的金銀風尚鑲口較多。明、清以及民國時期,則多用於掩蓋傷痕之用。
天藍色釉:一種淺藍色高溫顏色釉。釉色淺藍,瑩潔緻雅,像蔚藍的天空,故名。)
縮釉點(瓷釉缺陷之一,又稱「滾釉」。指釉面向周邊滾縮,形成中間缺釉露出胎骨。形成原因很多;釉面受表面張力作用,施釉時坯胎過濕,釉的高溫粘度過大或坯面有油,窯工手上有汗,燒窯時窯中水氣過多,坯面潮濕,加熱後局部釉料捲起、脫落等。
天青色釉:天青釉主要特徵為釉層勻淨,釉面潤澤,汁水瑩厚,有如堆脂。內含瑪瑙及氧化鐵,對增加瓷器的特殊光澤有著一定的作用。經火燒成後,釉色清藍如澄澈的天空。
施釉:又稱上釉、罩釉。是指在成型的陶瓷坯體表面施以釉漿。
粉青色釉:青釉的品種之一。指釉中含較低量的鐵,經高溫還原焰燒成後釉層較厚,青綠之中顯粉白,色調淡雅。
支燒:燒瓷工藝之一。為避免入窯坯件在窯底溫度較低處,因溫度不足導致器物無法完全燒成,同時為防止窯底沙塵污染釉面,使燒成物位於最佳位置,需用窯具支托坯件,稱為支燒。

↑↑↑以上影片中的圖片、旁白內容,以及文物單詞解說 皆取自於國立故宮博物院 ↑↑↑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 點我(鈞窯之美) 進去看其他文物的介紹喔~~~~~~~


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文化][配音] 國立故宮博物院 --- 鈞窯之美

我一直覺得自己距離美的事物很遙遠,藝術作品總是不甚理解其意義甚至不懂該如何欣賞,但是我又很想了解更多,所以以前在台北時有空就會去故宮走走,試圖加強藝術美感。

去故宮看展時通常都可以另外租導覽,可以更加通透的理解作品的內容,也因為這個導覽讓我燃起總有一天我也想要幫展覽品配音的想法。  

這幾天閒閒地到故宮的網站晃晃,發現故宮的網頁做得還不錯,內容也滿豐富的。
可以選擇主題、類別(書、畫、瓷器等等)、年代,甚至展出的位置來欣賞,觀賞者可以依照想看的主題選擇,不會大海撈針。裡面的內容雖然沒有到非常仔細,但是有圖片也有文字說明,可以了解最基本的故事背景和展覽理念與展覽品項的特點。而且幾乎每個主題還有可以互動的遊戲可以玩,在玩樂中加深對主題的印象。  相信看久了,就算無法成為專業也能從中獲得必要知識,漸漸懂得如何欣賞所謂的文物,更可以拿來說說嘴了~

擷取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依主題
擷取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依類別

最近發現知史使用的文字有時候我不太習慣(念起來不是很順),畢竟香港和台灣用詞多少不同,所以想著有什麼可以配之時,故宮網站提供了我很不錯的選擇。 所以接下來我想要試著講述故宮展品的故事和介紹,順便滿足我想配文物解說的心情XD

首先我選擇的內容是 ---- 鈞窯之美。 前面介紹幾本與茶有關的書,而茶最主要的就是茶杯和器具,所以我想鈞窯之美介紹瓷器應該多少會與茶具相關。

鈞窯之美 --- 主題導覽 ←有文字說明,請進入

音檔一:認識鈞窯、鈞窯故鄉




音檔二:釉彩的魔術、神秘的數字




以上是我的配音,看來要努力的部分還有很多,總是好像哪裡不對勁。 繼續加油~

2017年6月3日 星期六

[心得] 茶之經典


陸羽著

前面有先分享過一本圖解茶道,這次提到的則是圖解茶經。
真的要說,其實我對中國茶的興趣比對日本茶道濃厚,原因不外乎是它是中華文化的結晶之一,甚至日本茶道也取自於它;另外就是中國茶(功夫茶)比較貼近我的生活,茶具或茶葉等等都可以信手拈來。

但是必須佩服日本人的文化傳播與職人精神,每每都將傳入的文化吸收消化後再用自己的方式自成一格,最後再反傳至全世界。日本茶道的宗旨、藝術等等都吸引我去理解,書籍更是琳瑯滿目,這正是我先閱讀日本茶道書籍的原因。

我身邊的長輩不乏喝茶之人,但是諸位皆是愛飲之人進而成為半專業或專業人士,泡茶方式、茶具選擇、茶葉好壞都難不倒他們,但若要詢問他們茶的緣由或細節部分,大多是無法回答。不過茶嘛,懂得喝比只懂書裡的東西來得重要阿,享受才是重點。

雖然身旁有眾多茶友,但我不是深度飲茶者,對於中國茶的世界也是非懂似懂的狀態,所以想說既然有興趣,那就從集大成的茶經開始看起吧。

這本圖解茶經是將陸羽的原文以現代的白話文解釋,再佐以插圖使人理解。茶經共有10個部分,一之源(茶的起源)二之具(茶葉採製用具)三之造(茶葉的採製:七經目)四之器(煮茶用具)五之煮(煎茶、煮茶方法)六之飲(品茶、茶有九難)七之事(茶事典故)八之出(茶的產地)九之略(茶具的省略)十之圖(書寫張掛)

因為是經典,所以每個章節所提及的東西極為豐富,內容都是由繁化簡使人易懂,但又不失專業。只是很多茶葉的採製、器具、煮茶等都已不是現今流行的方式,所以在理解上可能會稍稍困難也無法輕易找到相對應的實品來應證,只能去博物館參觀了。茶的精神和效用等,卻是到今日仍可將其當作參考書目來閱讀學習。果然能夠集大成的經典就是經典。

通透閱讀後,雖不致完全記憶,但茶的緣由、種類、到茶的內涵與精神,都有大致上的理解。我甚至開始推測,千利休的侘び寂び之道其實也是跟從陸羽的茶精神而走的吧,因為兩者的真諦有87%像。這部份讓我想去找相關書籍來實證看看。

有一點要特別註明,陸羽是茶的集大成者,茶經更被多位茶人奉為經典,這個部分一點也不假。但是若是抱持著想看功夫茶的泡茶方式則茶經並非好讀物,因為陸羽是唐朝人,所記載的器具和煮茶方式皆是到唐朝為止的方式(陸羽創煎茶法),與當今大家用紫砂壺泡茶是截然不同的。 中國茶的演變從茶(唐)→點茶(宋)→泡茶(明至今),煮茶基本上已經不復見了,點茶保留在日本茶道,我們目前習慣的泡茶方式是從明朝開始的。

所以若是只想要學習如何泡茶,那麼可能要看我之後會介紹的書。若是對於茶的來源很有興趣者,則茶經倒不失為一本認識茶的源頭。

2017年5月25日 星期四

[心得] 唐隱 <蘭亭序密碼>


唐隱<蘭亭序密碼>

這本蘭亭序密碼是我以書皮決定購買的。 

因為我常常看到雷書,所以基本上買書或借書時總是會先調查一下,或者朋友推薦的書籍。這本我卻沒有做過任何調查就想買的原因真的是因為書皮和書名。我很喜歡中國傳統的中華文化,不管是文字、國樂、漢服、中醫或者是書法等等,我覺得這文化的結晶非常的珍貴也值得學習,所以我都有一點點的涉略(真的是一點點,全部是皮毛)。

這本書名就先引起我的興趣,再來使用蘭亭序的書法字印在封面,一整個就是激起我中華兒女對文化的激動,所以沒有太多猶豫便買下了它。而我,不後悔買這本書!

這位作者-唐隱,我真的不認識,但看完介紹和整本書後,我可以理解他對唐朝的愛有多深,進而想取唐隱作為自己的代稱,有種現代唐朝隱士自居之感。

這是一本推理小說,且推理小說還是一如既往的讓人全神貫注。


此書的背景在唐朝中晚期,所以推理的過程除了生活中的蛛絲馬跡之外,更多的是詩句。 裡面出現了很少看到的離合詩,我還很認真地研究了一陣子。

閱讀時除了解謎外,其實我更享受裡面的文化背景和文學,對唐朝的民情、都市規劃、政治、歷史等等又再次的複習歸納,以及詩人們的不如意又如何化作詩句,還有當時女孩就算擁有不俗能力仍想飛奔婚姻的想法,都值得細細品味跟思考。 而我自己有特別注意的點是衣服的部分,雖然我對於政治歷史不甚了解,但是最近剛好在研究漢服,所以就將所知的部分和作者所寫作個比對,果然沒有出入,大家有機會看的話可以注意唐朝大婚之時所著禮服為何種顏色。

這本書的架構是依附在歷史上,主要人物和人物的生死就是歷史。我因為好奇書中人物在歷史上的評論和作為等,查相關資訊時也確認了作者讓人物的死亡方式與史實相同,所以本書的時空背景是依照時序而走,不會在閱讀時覺得前後矛盾,非常易懂。像我並非詳熟唐朝歷史者,差點要誤以為歷史就是這麼走的。

發現後面還有璇璣圖密碼、長恨歌密碼,我想寫作方式應該會與此本相似吧。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那這樣可能會淪為和丹‧布朗(達文西密碼的作者)所寫的系列文相似,就是換湯不換藥,結局就是那樣吧。  可是可以想想,如果本來就是按照大唐歷史來走,你去查查史書,其實你早就可以知道結局為何了,所以我認為與其把他們當作推理書來看,倒不如將其作為野史,用來認識更多的大唐可能來得好一點,所能吸收和享受到的東西會更多吧。

2017年5月17日 星期三

[心得] 喝得不是茶而是待客之道


圖解茶道

茶道總是體面、有規矩,好像也是一板一眼,但是又帶有不少神秘色彩,而對於有故事的東西我總是充滿興趣,所以在京都之時剛好熟識的台灣茶人朋友來訪,帶我走了一遭博物館,教我懂得如何欣賞茶的種種,也傳遞了不少茶道歷史與我知曉,本來就對茶有些興趣,自從那天後就更把茶放在心裡。 但是說起來也好笑,住在千家附近的我卻沒有把握那些日子學習反而是回到台灣後才開始找書來認識。

這不是我第一本與茶道相關的書,我反而是從茶道精神 --- 侘び寂び 開始接觸的,之後有時間我會再補上那幾本講述茶精神的書籍感想。 也是因為看了不少茶精神的書,可是我卻對茶的基本知識不甚了解,總覺得無法很透徹茶精神所指,所以決定從基礎開始了解。

如果對茶道有興趣的朋友,滿建議從這本書開始看起的。內容有大家最想知道的茶道基本步驟、道具、茶具、茶室、禮儀和與茶相關的種種,不單只是文字描述,還有圖片解說使人更容易理解和記憶。

我最喜歡的是作者每一個章節的安排,我猜想這是是他對於茶的理解而做的規劃吧。上段說到的內容以書的架構來說不是主軸,而是學習茶道時你所需知道的知識,因為它們全部都以附錄的形式出現在何謂茶、茶從而來、茶精神、茶歷史等等章節之後。我想對於一位真正的茶人來說,茶的根源與精神才是最重要的,茶道最在乎的不是那些一板一眼的步驟,而是款待客人的心意,所有的點茶手法或器具等等都只是展現茶精神的一種形式,而不是認識茶道最重要的東西。

也因為作者的安排,我懂了千利休與豐臣秀吉之間的恩怨,對於茶的歷史脈絡有更完整的概念,為什麼侘び寂び會是現在茶道精神,又何謂款待客人的心意。初學者該知道的內容基本上都在本書可以學到,到茶室喝茶等禮儀、茶的相關道具等等也是鉅細靡遺的詳述,所以要把此書當成工具書使用也不成問題!


2017年5月15日 星期一

[心得] 大前研一〈低慾望社會〉


大前研一<低慾望社會>
大約一個月前我看完了這本壓力滿大的書,作者大前研一是日本知名企業顧問,更被評選為「世界五大管理大師」,其著作相當多,各位應該略有所聞。

其實會買這本書是先被書名給吸引的,然後翻了一下定義後,我想我應該要看。

低慾望社會:市場不景氣、多數人的心態不只是不願背負房貸或結婚,所有責任和風險都不想承擔。工作上薪水停滯,無法隨心所欲,則不想擔任只有責任變重的職務。選擇不擁有更加促成低慾望社會。而在低慾望社會中,政府永遠在拚經濟、大學過度氾濫、就業市場不景氣,年輕人對前景抱持悲觀態度,貧富差距擴大。

2017年5月10日 星期三

[閒聊] 最近的近況

在一開始開始寫這個部落格時,我就期望自己能夠持續,雖然沒有要特別經營,但是想要記錄自己對有興趣的事情的專注度和自我的成長,期許一個禮拜可以生出個一篇文章(這樣就代表我有在努力做我想做),但以目前的狀況看下來我好像真的有點懶散,勤奮的時候發很多,懶散的時候一個月也沒有一篇,這實在不可取阿..........

不過我敢發誓,在這陣子沒發文的時間我並非遊手好閒,只是把時間都拿去看書了XD 我一直很想錄音,平常走路或看書時也都會稍微練習,可是礙於我看書速度太慢、又太愛買書,只能先把空閒的時間先拿去看書,消化一下書單。

看完的書,基本上我都會寫心得在記事本裡,這幾天想想乾脆把心得放到這裡好了,既可以更新網誌、又可以分享我的想法(只是文筆不好+內容可能空洞),其實沒什麼不好,反正也就是一種紀錄。

所以接下來可能會有一連串的讀後心得,敬請期待!
到底何時我才能錄下一次音呢,就讓我們等下去吧............................

             

兩個多月就買了10本,我怎麼可能有時間做其他事呢,客官您說是吧~ (笑)






                                                                          

2017年4月18日 星期二

[文化] 嘉義下路頭(光路里)玄天上帝廟高空鞦韆

今天想要介紹一下我從小到大最喜歡的一個活動,就是已經傳承200多年的玄天上帝廟的高空鞦韆。

此北極武當山玄天上帝廟建於清嘉慶9年間(1804年),主祀就是武當山玄天上帝,副祀右邊為註生娘娘、左邊為土地公。上帝爺的神像是由先民自祖地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奉請而來的,距今已有213年的悠久歷史。

而鞦韆賽的出現,相傳清康熙年間,當地瘟疫肆虐,居民遂求助玄天上帝,上帝爺便托夢給村民表示該村屬龍船穴,龍船要活躍擺動,人丁才能興旺,老少才能平安。村民依照指示架起鞦韆搖盪,不久後瘟疫果然停止,而且五穀豐收。村民們為感念上帝爺恩德,便把盪鞦韆的活動一直延續下去,藉此表達對上帝爺的敬意,而且盪的愈高隱喻船帆愈能順風得利,最後演變成盛大的鞦韆比賽。

攝於20170331,繞境前一晚的桌宴

鞦韆高約三、四層樓,由三角赤竹做成的支架和紫藤固定而成。使用的竹子會先經由上帝爺擲筊指引方向後由專業團隊上山挑選,過程中沒有使用一根釘子,完全按古法搭建。鞦韆的韌性及柔軟度均十分優良,能夠盪的很高而不致脫落。

攝於20170331,參賽者把握機會練習

記憶中,小時候不是年年有,所以只要有鞦韆可以看的那年我總是特別興奮。 稍微懂事(小學吧)後才從我媽那得知,只有在閏年的上帝爺生日(農曆三月初六)*才會舉辦,早點知道我就不用每年都問有沒有鞦韆看了啦~ 其實是想要吃廟會的限定攤販

下路頭玄天上帝廟旁的解說

但是2008年時,嘉義要發展觀光,而我們的里長也很積極推動這個傳統活動,就前往玄天上帝廟詢問上帝爺的意思,是否可以改成每年都有鞦韆賽呢? 沒想到上帝爺一口氣就答應了,馬上就是聖杯,沒有什麼猶豫。所以近幾年開始就是年年有鞦韆看了,不用擔心是否今年沒看到又要再等好幾年了。


鞦韆賽分為個人組和團體組(2人),依照年齡分成青年組、壯年組和老年組,比賽規則就是誰盪的最高就是冠軍。 如此巨型的鞦韆盪起來並不容易,所以最一開始會由廟方人員用竹竿推第一下作為助力,接下來就是各憑本事了。因為需要使用全身的力量、腰力和技巧,所以體力和經驗是很重要的,一般來說5、6下左右就會有結果。

攝於20170402,比賽當天的雙人組

這個傳統活動真的很有趣也很有看頭,近幾年也有不少各地的人來觀賞,希望大家有機會可以前來共襄盛舉。如果對自己的體力和膽識很有信心者,也歡迎前來參賽喔。喔,對了,這個活動只限男性可以上去,所以女孩們就在下面為男士們加油、吶喊吧~


攝於20170402,比賽當天的雙人組v1




攝於20170402,比賽當天的雙人組v2


註:玄天上帝的生辰通常為農曆三月三日,但由於附近有多尊上帝爺要慶生,所以各里談好後下路頭的玄天上帝慶生活動就是安排在農曆三月六日。

2017年2月13日 星期一

[煙火] 台南鹿耳門聖母廟元宵煙火+蜂炮

攝於2016年
台南鹿耳門聖母廟元宵高空煙火大會在台南是不輸給鹽水蜂炮的重要民俗活動。因為民間習俗深信,高空煙火和蜂炮皆能避邪驅疫並求財路興旺,因此聖母廟每年農曆過年後的第二個禮拜六(元宵節前的禮拜六)會舉辦迁春牛、搶春牛、炸蜂炮和高空煙火等等活動。

當天限定的躦轎腳
我是去年因同事介紹後才知道的,聽同事講得有多誇張我還半信半疑,直到親自參與後,我確信這般壯麗、誇張的煙火不是看看照片或聽人講講就可以理解的。這裡的煙火比我在日本看過的任何一場夏季煙火大會和跨年的101相比,絕對不遜色!我甚至可以說肯定比他們精彩。因為你有看過一場煙火秀可以長達15分快20分鐘接連2~3次(依每年時程改變),而且中間還會穿插蜂炮,整個夜晚從8點到10點沒有任何一點空虛(其實從早就有活動,只是大家比較關注在晚上),完美地結束元宵。

攝於2017
每年的這天台南台江上總是絢爛無比、光彩奪目,每個人的心中總是熱血無比,希望這一夜不要結束。平常看完煙火總是會感到空虛的我,這兩年參加的感想都是多麼耀眼的煙花在黑夜中閃爍,從那點亮夜空的種種薪火我彷彿看到了希望,我心無比沸騰、這種震撼感讓我不停回味。不單單是煙火的美好,蜂炮也給我不小的衝擊,從前總是覺得危險而避的老遠,殊不知去年玩了一回後深深愛上,還從最外圍一直往前想到搖滾區,被鞭炮打到的剎那有點驚嚇但卻是心情愉悅,我終於能夠理解每年跑去鹽水被轟炸人的心情了~

攝於2017,超有型的蜂炮防護
攝於2016,蜂炮亂竄
這裡的照片和影片是我2016和2017年照的,因為都是用手機拍的所以畫質跟成功率沒有很高,就挑選這兩年我覺得比較成功的幾張放上來分享。影片是短的,長的放不上來,有機會在傳到YOUTUBE分享順便紀錄。


這個活動我真心推薦大家可以來看一次,絕對會讓你感到值得。就算你不愛這些紅塵俗事的吵雜,那你也可以來欣賞聖母廟這雄偉的傳統建築,仿紫禁城的三進模式,就如同宮殿一般,建地廣闊、建築偉岸、雕刻精美,不能錯過這廟中紫禁城的任一細節。又你不愛傳統建築,那你總是會關心你的愛情吧,聖母廟的月老聽說非常靈驗,如果有需要不妨走一遭,月老會幫你遷到最適合你的紅線。


[交通資訊]
台南鹿耳門聖母廟
地址:台南市安南區城安路160號
電話:06-2577547

2017年1月18日 星期三

[閒聊] 邏輯與思辯能力

已經連續好幾個禮拜都放配音檔,自己都覺得膩了,想要來隨便聊聊。雖然說隨便,但主題好像有點硬(笑)。

我在這個部落格裏面分享過三本書,而這三本書都是比較輕鬆的小品和工具書,但就一直沒有在這個方面著墨了。不是我停止了閱讀,其實我每天睡前還是持續會看半小時至一小時左右的書,只是我自認有些許的閱讀障礙,讀書的速度極慢,所以看完一本書要花滿長時間的,但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我這一兩年要求自己練習看完書後要寫心得,一方面是增加對書的印象,但其實主要是要練習我對於一件事物(書的內容)的批判和闡述自己的想法,大部分看過的書都有寫在筆記中記錄下來,而且也有想過是否放上來做成電子檔保存,可是我猶豫了很久後就還是先放棄了。

放棄的原因很簡單,首先是因為我的文筆不好,無法寫出文情並茂的內容,想要學習文青們用大量譬喻或者精練的文字於我而言根本難如登天,我就是流水帳系列文阿(攤手)。 但更重要的就是因為我覺得我的邏輯與思辯能力還不夠,一個不純熟的論調放在這個人人都能閱讀的網路平台,我實在是沒臉阿(躲)。

我看書或任何東西都會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我發現我無法非常客觀以及宏觀的看待所有東西,這個沒有錯,人本來就是應該要有自己的觀點,只是我無法用清楚的語言去分析我的看法,我想這個部分就是我的邏輯不夠完整,所以很容易從A就直接跳到D去了;或者可能無法很透徹地看出文中想表達的東西,這代表了我不擅於掌握關鍵與分析,有時候可能是好像摸到/感覺到了一個點,可是卻表達不出我想說的東西。因此我寫出來的東西都會變得很廣泛,好像有點到了,但卻又深入不了總是很表層,對我來說精闢的言論也是遙不可及的發表,每每回顧自己的心得總是有這種感覺,而這個是需要訓練的,所以我正在培養這個能力。為什麼我會缺少這項能力呢,跟教育有多少關係,這也是另一個故事了。

至於思辨能力,就是我自認我很容易跟著文章內容走、容易被帶動,有時候甚至會相信書中所說;可是這是很危險的,書並不是一定是對的,應該是要抱著遲疑或疑惑的態度,也要有求證的心態,若不如此,在沒有廣泛閱讀的情況下就很容易被混淆進而吸收錯誤或者某派的偏見思想而對事物不夠客觀與了解。尤其是現在這種大數據時代,若不會分辨真、假,就容易輕易的被帶動風向。

我最近很喜歡一位創作者---囧星人,她有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BLOG,
我很佩服她的邏輯和思辨能力,不是說其他人沒有,只是我認識的人不多而最近剛好特別喜歡她,因為她總是可以把一本書、一件事說得很有條理,還可以從中挑出她認為與內容不同的論調或者需要省思的部分,每看一次影片就佩服一次。希望哪天,我也可以像囧星人一樣這麼有條理、這麼清晰所有事物,我看這根本可以當我今年的展望了吧。(大笑)

好的,林林總總說了一對,是不是像我說的,好像點到了什麼卻又什麼沒看到呢XD

最後,附上一張很愛的圖,我莫名的喜歡紅髮,而她的眼睛想要看穿什麼卻又有很深的憂鬱感,整個打動我心。

圖片來源:PINTEREST






2017年1月11日 星期三

[配音] 上天沒給你的不能強求 / 知史-鬼魅傳說 《三生石》


《上帝關了一扇門,必定會在為你打開一扇窗》
這句話,在很多人身上都是成立的,只是在我目前的人生中已經關了不少門,但那窗仍遍尋不著。可能是我的人生還不夠長、也說不定是我的經歷不夠豐富、又或者只是打開那窗的時機尚未到來。其實想這些只是庸人自擾,與其擔心倒不如認認真真的生活,說不定那片光明會突然乍現,順一句我的口頭禪:順其自然。

會提到這個呢,就是因為我覺得老天爺沒有給我一副適合旁白的聲音。為什麼我喜歡旁白,因為旁白的聲音通常比較低沉、穩重和沉著,有種安定人心的感覺,但是那股安穩的聲音所做出的聲音變化又能帶領凝聽者進入各種情節和情緒,這就是我很佩服的地方。而這種聲音真的就是天生而來的,我無法有低沉感就會少一點穩重,而且又是偏高的聲音所以也不會有沉著感,旁白可能不會是我聲音適合的路。  不過,我也希望藉由多次練習,看看是否可以增進聲音的穩定與穩重感。

我偶爾會聽廣播(天,哪年代的人啊),每次聽到有磁性的主播聲音都會不自主的羨慕和沉浸在他的聲音裡面,真的就是耳朵要懷孕的感覺。主播聲音好聽我就會給予他一個美好的外在(←超膚淺),然後避而不找主播的任何資料尤其是照片XDD

好啦,膚淺的我要交這禮拜的錄音檔了,希望哪天我的聲音也可以讓人懷孕(←想太多)XD
要看文字版的請點我


知史-鬼魅傳說 《三生石》 v我很認真錄




知史-鬼魅傳說 《三生石》v我很隨便錄




聽,可以發現兩個版本的聲音不太一樣,一個就是認真地想要聲音起伏、一個就是平常生活中我對話的聲音。果然還是平常的聲音自然,但是就真的沒有任何起承轉合;認真錄又覺得聲音做作而且效果也不明顯。
繼續努力,希望有天我認真錄的聲音不要再做作了~


2017年1月4日 星期三

[配音] 緊張感真的是大敵 / 知史-鬼魅傳說 《鬼門關》《黃泉路上的彼岸花》

緊張,真的是每個人每件事的敵人啊!!!!!

平時走在路上看見招牌或是任何文宣,我總是會呢喃自語的唸出聲來,順便練習發音。當下都覺得很順,聲音表達也很正常,大致上都有達到我想要的效果。可是每次回到家要來錄音時,不是常常舌頭打結就是發音不順,甚至聲音表達不對,才不到5分鐘的文章,總是要來來回回錄好一陣子,而且還不一定是我自己滿意的,這件事讓我很受挫。

認真分析思考了一下,應該就是緊張這回事了。在沒有錄音的狀態下我可以比較放鬆不會思考太多,所以呈現出來的聲音也比較自然;一旦意識到了"錄音"這件事,突然間身體會緊繃所以不能夠輕鬆自在的表達聲音效果,也會想說要有更明顯的表現,因此開始變得不自然,出錯的頻率也就高了。

緊張不是說消除就可以馬上消除的,只能靠長時間的訓練和熟練才有辦法減少,所以為了降低錄音的緊張感,我就只能更加努力的練習了,也要提醒自己不要太過緊張,自然就好。希望慢慢地可以達到我自己想要的效果,而不是現在這種不自然又做作的聲音。


好的,雖然我也不是很滿意我的聲音,但錄都錄了還是要放上來,不然也是白錄~

如要看文字版請點我

知史-專題三 鬼魅傳說 《鬼門關》




知史-專題三 鬼魅傳說 《黃泉路上的彼岸花》v1




知史-專題三 鬼魅傳說 《黃泉路上的彼岸花》v2 非常故意做作的聲音





想要做出多種變化的聲音,但還是無法,看來對我來說這是一條長遠的路。